对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64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资源开发处 时间:2022-06-27 15:02:14 字体:   

民建安徽省委: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利用乡土文化发展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用当乡土文化。近年来,我省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乡土文化创新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坚持文化为根。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建设有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将其融入乡村旅游产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涵养形神兼备、传承有序的乡村文化生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广大游客体验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机会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更好培育文明乡风、改善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二是推进乡风文明。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间文化、地方戏曲、乡间小调,农村文化广场、网络文化作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运用年画、剪纸、泥塑、墙绘等多种乡土文化样式和表现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记易行。组织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戏剧“梅花奖”、曲艺“牡丹奖”、杂技“金菊奖” 获得者等文化名家,深入红色革命老区、脱贫县(区)等地农村一线慰问演出。广泛开展乡村”村晚”活动,其中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源潭湾村等三场“春晚”被列入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充分用好农村基层的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家庭重视家训家规,传承良好家风。

  三是践行文旅融合。发挥乡村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优势,用乡村人文资源为旅游赋能,用文化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味。注重用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将资源变资产、变产品。鼓励乡村与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化企业合作,将更多文化内容注入乡村旅游点,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重点文艺项目为抓手,组织创作一批具有安徽特色、反映乡村振兴的文艺作品,如黄梅戏《鸭儿嫂》、淮北梆子戏《春风化雨》、舞剧《石榴花开》、电影《大事》、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纪录片《小岗人家四十年》,广播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黄梅戏《鸭儿嫂》入选文旅部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并作为安徽省唯一进京剧目入选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舞剧《石榴花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织“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邀请200多位全国知名文艺家先后10余次到我省广大乡村采风,多方位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四是培育乡土人才。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积极扶持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团队。创新开展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训,选送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到院校深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连续多年进行乡村旅游培训,40人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名单。

  二、关于用足乡土文化。加大乡村文化、文物保护和传承力度,促进合理利用,助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先后实施呈坎和黄田国家文物保护样板工程,推进西递、宏村、许村、查济等一批重点古村落古民居集中连片维修、安防消防工程。引导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体验、农业生态、民俗客栈、摄影影视、文化教育、服务民生、民俗活动、文博展示、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特色传统村落。目前已形成以猪栏酒吧、晴园、徽舍、素舍等民宿客栈约800家。部分村落利用宗祠、书院、戏台等公共建筑,开展村史展示、传统工艺展示、民俗活动等。引导设计师、建筑师参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利用,通过对乡村供销社、学校、礼堂、村办工厂等改造利用,焕发传统村落的现代活力。

  二是推进乡村非遗传承。加强乡村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其纳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分类扶持保护。推进乡村非遗记录工程,采录乡村濒危非遗项目与高龄代表性传承人,促进农村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档案研究与保护。发展“一村一品”项目,开发乡村传统工艺品、融合非遗元素的衍生品,打造乡村传统工艺品牌。选调乡村非遗产品参加“非遗购物节”、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进景区展示展销。组织传统音乐、舞蹈、技艺类非遗项目进入乡村旅游景区展示展演,黄山轩辕车会、绩溪县赛琼碗、郎溪县跳五猖、亳州大班会等特色非遗民俗类项目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招牌。

  三是发展乡村农旅产业。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整合农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适时组织开展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储备工作。开辟田园农趣体验活动场景,让家长带孩子体验诸如骑牛、车水、打谷、钓虾、罩鱼、抓泥鳅、掏黄鳝、网蜻蜓,以及跳房子、掼泥炮、放河灯等;利用当地民俗物品、服饰、土菜、点心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选推精品参展参赛。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旅游风景道、“后备箱”工程、精品民宿等系列行动。深化“双招双引”,招引乡村能人返乡、大学生回归、投资商入驻,经营农家乐、开办民宿、发展休闲农业等。

  三、关于用特乡土文化。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本底和市场需求,通过全方位融合和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更加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精致化打造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将传统田园风光进行艺术化改造和提升,融入艺术元素,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艺术产品和大地景观。将现代观光旅游理念和方式与乡村景观融合,打造乡村观光栈道、田园廊道和乡村公园。打造皖南油菜花和大别山杜鹃花等一批观光“花海”、砀山酥梨园和怀远石榴园等一批观光“果园”以及太平猴魁茶基地、黄山毛峰茶基地、六安瓜片茶基地等一批观光“茶园”。

  品质化打造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依托现有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基地、中心村镇和乡村集市,对照国家标准进行改造升级,创建乡村旅游度假区。对存量闲置房舍进行改造升级,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理念,突出主题和特色,打造乡村精品民宿。利用乡村闲置宅基地资源,在不破坏乡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乡村精品酒店。依托乡村优良环境,整合资源,突出主题,打造乡村聚会营地、亲子营地等主题营地。

  融合化打造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利用大别山森林氧吧、池州富硒资源、皖中温泉带、亳州中草药等养生资源,围绕生态、温泉、中医药“三大康养”品牌,充分融合乡村旅游需求,打造乡村森林疗养基地、综合性温泉养生休闲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医药特色医疗、中医药疗养康复、药膳养生等乡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示范化打造乡村研学旅行产品。结合传统村落、乡村特产和文化,突出农事生产或手工制作流程,打造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徽州三雕、徽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建设乡村主题教育研学基地。结合绩溪《章氏家训》、池州《杜氏家训》等特色家训文化,打造乡村家训诵读及传承场馆或长廊。依托乡村不同的文化和物产资源,推出乡村民俗研学游、传统非遗研学游、红色乡村研学游、乡村农事研学游等系列主题乡村研学旅游产品。

  主题化打造乡村红色旅游产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挖红色内涵,整合乡村红色资源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突出不同红色旅游资源主题,打造乡村教育主题和不同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

  四、关于用活乡土文化。

  加强非遗活化利用。组织“非遗进乡村景区”系列活动,选调大别山民歌、黄梅戏、徽州三雕等传统音乐、舞蹈、技艺类非遗项目进入乡村旅游景区展示展演,并与游客开展体验式互动,推进民俗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运用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推动黄山轩辕车会、绩溪县赛琼碗、亳州大班会等地方特色民俗类项目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招牌。举办九华山庙会、全椒走太平、徽州区上九庙会等民间庙会,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元素。

  丰富乡村旅游趣味。融合乡村地域文化和特色物产,提供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结合不同地域乡村特色物产,打造乡村美食村、乡村美食体验馆、乡村创意餐厅和乡村味吧。结合乡村秀美环境,挖掘并展现乡村独特韵味,打造乡村婚礼广场、乡村剧场、乡村画廊等高雅艺术基础设施。依托乡村稻田、果园、花海等自然景观,以夜幕做背景,通过照明、布景、多媒体等多种渲染技术,打造乡村灯光秀等夜间景观。结合特色农事活动,打造乡村夜游产品,开展夜抢收等夜间农事体验活动。

  加大科技手段运用。以安徽“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全息投影等相关智能技术,推动“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据博物馆”、AI导游等虚拟体验产品升级改造,突破传统静态旅游观赏产品的视觉局限,打造趣味性、奇幻性、沉浸感更强的全感官旅游体验,培育一批“沉浸式乡村旅游”范本项目。依托乡村优秀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庆等民俗资源,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和白天迥异的夜间景观,从夜游、夜赏、夜品、夜购等角度打造“夜经济”,保留乡野气息,有效提升乡村田园景观的夜间观赏性。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551-63608427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6月22日


解读